9月16日,在东望山乡周顶屯村百亩蔬菜基地,一望无际的菜地郁郁葱葱,驻村第一书记王利生向记者介绍起大家5个月的劳动成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葱叫唐山葱,茎秆粗壮,葱叶翠绿,口味辛辣而芳香,特别受北方人欢迎。优秀教师跨界村支书签下脱贫“*令状”年出生的王利生,曾是卫华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从教2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深耕专业知识,曾担任学校教研组长、全区学科带头人,在全区各类比赛运动会上担任总裁判长,先后被评为全市体育行业教学骨干、省级青年教师专项课题主持人等荣誉。由于他工作出色,踏实肯干,年3月被选派为区教育局驻周顶屯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面对组织赋予的脱贫重任,王利生信心满满,在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就和领导立下了*令状,不达目的决不收兵。来到村里后,王利生才发现脱贫工作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多年来,王利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农村工作、扶贫*策一无所知,如今跨界做了农民,对他来说简直是两眼一抹黑,无从下手。村民也无法相信这个外地人能帮助他们脱贫。为了迅速进入角色,他白天开会学习,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村貌。晚上回来上网学习,时而摘抄,时而打印。不到半个月时间,有关精准脱贫的各项*策和学习资料已积累了五、六本,他心里逐渐有了底气,有了思路。“当时村子里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严重,为此村民还给起了个名字叫“美丽(每立)三十”,意思是每立方米有30只苍蝇。”说起刚来时村里的情况,王利生仍记忆犹新。王利生在与村委开会研究后,决定首先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对全村进行旱厕改造,引导养殖户集中堆放牲畜粪便,大力倡导文明行为规范,并安排公益清扫岗位,几个月下来村容村貌有了极大地改善,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村民们自觉维护良好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如今的周顶屯村村庄整洁、街道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责任义务督促有心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到贫困户赵美*家走访,发现他家的玻璃被再次打破,已经破了20多块了,实在是危险,也确实需要解决问题……”这是年5月4日王利生走访赵美*家后写下的扶贫日记。年驻村以来,他每天坚持写扶贫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年半下来,他共记下余篇日记.翻开他的日记,便翻开了王利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翻开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贫困户赵美*因患脑干出血后遗症,长期在家卧床,很少与外人接触,情绪极为不稳定,每次犯病时都要打骂家人,并将家中的玻璃全部砸碎,已陆续打坏了20余块玻璃,因家中经济负担较重已没有钱更换新玻璃,只能用塑料布糊住窗户,家中四处透风,室内温度非常低,一家人只能勉强度日。王利生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局领导汇报了赵美*一家的情况,经局领导多方联系,最终帮助赵美*购置了一台轮椅,使其每天能够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和村民聊聊天,时间不长,赵美*的“坏脾气”就已经有所好转了,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家里重新安装了玻璃,之后玻璃再也没有被打坏过。赵美*的“坏脾气”解决了,可他的两个孩子怎么脱贫,怎么改变现状。这可愁坏了第一书记王利生。在与村支书共同商议后,经多方联系,王利生为赵美*的爱人争取到了一份村里环卫工人岗位,责任区就安排在他家门口的街道上,既能照顾爱人,又能增加收入。防火期间还将她安排到护林员岗位,两份工作一年下来就可增收余元,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自此也有了保障。为进一步减轻家中负担,王利生还积极协调区教育部门,为其在五中一校区上学的孩子减免了食宿费用,让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信心。“在脱贫工作中,贫困户的每一件小事儿,对我们来说都是大事,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儿就可能把整个家庭压垮。”王利生无不感慨地说。敢闯敢试念起种菜经辛苦鼓起钱袋子▲周顶屯村百亩蔬菜基地长期以来,周顶屯村种植结构单一,全村亩的土地上全部种植玉米,村民每亩纯收入才六七百元。经过一年的驻村,王利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带领村民脱贫,就必须改变种植结构。“周顶屯村土地肥沃,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非常适合种植蔬菜,种出来的菜品口感和外观都特别好。可种了一辈子玉米的村民却始终不相信自家的土地里还能长出豆角、葫芦这类的细菜,对销售前景也并不看好。”说起当初村民的不理解,王利生到现在还念念不忘。于是王利生向村民打了包票,挣到钱大家一起分,赔了钱也能保证村民在地里打工的工资收入。今年5月份以来,他利用该村“村企联盟”流转的亩土地,又自筹资金23万元,建起了周顶屯村百亩蔬菜基地,先后种植了40亩大葱,40亩豆角和20亩茄子、西红柿、辣椒等十余种蔬菜。村民在他的蔬菜基地打工,可按男工每天元,女工80元的标准按月结算工资。如今蔬菜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为了能更多地创收,王利生省去了中间环节,直接将蔬菜送到批发市场亲自当起了批发商。距离周顶屯村23公里的宣化盛发蔬菜批发市场,是周边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来自怀来、万全、阳原及坝上各县区的菜商都来这里批发蔬菜,该市场每天晚上12点开市,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8点钟结束。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王利生和他的团队每天晚上都要来这里卖菜。▲9月16日下午5:30,王利生正在装车“我们一般晚上11点半从村里出发,12点进入市场,7点左右收摊。卖完还要回村里对账,每天的收入都由会计进行记账并统一保管,这一点我们有严格的纪律,扶贫的钱一分也不许动。”王利生坚定地说。9月17日凌晨,记者跟随王利生一同来到盛发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蔬菜,在经过40分钟车程后,于0:10进入市场。经过几个月的销售,王利生和经常光顾的几家大户贩菜商早已成为了朋友,刚一卸车,王利生的多斤西葫芦就被万全的菜商老王相中了,问价、称菜、付款、装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讨价还价,也没有过多的对话,这一切都源于菜商对王利生的信任。▲9月17日凌晨一点,王利生在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蔬菜“周顶屯的蔬菜品相和口感都非常好,更重要的是不打农药无公害,拉到市场上很受欢迎,收利生的菜我们放心。”万全菜商老王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正说着,沽源的菜商老刘朝王利生走了过来,看着一地的豆王,边摇头边说:“最近豆角行情不好,进回去也卖不动。”王利生急忙打开口袋拿出一把豆王说:“这是今天刚摘的,品相极好,今天不买你可要后悔的。”老刘看着一个个既饱满又匀称的豆王,禁不住诱惑,本想多进一些回去卖,无奈车装不下,最后只挤了90斤豆王进去。▲王利生正在秤重蔬菜从零点进场到七点半离场,这一夜王利生共卖出元蔬菜。回来的路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农民种玉米,每亩收入六七百元,如今带动村民种蔬菜,每亩收入要在元以上,明年他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亩,至少让村民收入翻一番。脱贫攻坚的成绩离不开一线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星光不负追梦人实干担当拓富路向王利生致敬也向每一位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致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有你们的贡献
张楠/文图
编辑:席存元、杜崇宇
编审:杨宏声、朱国君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