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越:官员不读书,才是非常态
11月20日 南方周末的《九大官员以书施*》一文,刊登了在公众视野频繁亮相的九位明星官员的阅读史,引发上一片热议。同时,报道中还提到,“去年一项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有58%的官员在一年内没有自费买过一本书”。在我国的历史上,官员群体曾是一个最大的知识群体,要想进入仕途的官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这样“吟诗做画、毛笔书法、儒家经典”就成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这看家本领,不但是他们获得晋升的敲门砖,也是他们区别于普通百姓,显示其文化修养和个人威信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官员群体,其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同,官员已经不是知识的垄断群体了。但是,我们的官员常常忙于文山会海和种种招商引资的应酬之中,“有63%的官员是因为没有时间去读书”,“没有时间”是一种无奈的事实。作为一个国家治国理*的核心官员群体,其综合的素质、文化的内涵、视野的开阔、对于普世价值与人本理念的认同、及其治*的方式与思路,都于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淀息息相关。掌握话语权与决策权的官员,更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创新不仅是要求企业、学校、社会去做的事,更是也要体现在官员的治*理念、思路与方式上。比如,现而如今,我国的市*建设常常给人千城一面之感,“大广场、大纪念碑、大主题公园、地铁、翻修火车站等等”成为了在市*建设中的一种套路、模式了,再加上不恰当的*绩观。这造成了千城同质化的现象很突出。而这种主*者思路、理念上的创新,就需要靠学习、靠阅读、靠视野。但是,在信息的时代,单纯的希望官员群体以书施*,是书生之见。其实,更需要的是掌握话语权与决策权的官员,以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的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出“智库”的作用。这个“智库”,才是真正“以书施*”的群体,他们是各大科研院所、民间独立的咨询评估机构、和广大普通群众的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现代*治,并不在要求官员个个是百科全书,更需要的是他们能够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去施*。需要他们的是真正以一种民本的理念,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民意,去充分调动和发挥出社会和民间的“智库”的智慧。稿源: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