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岑巩县羊桥乡炮湾村,在贵州省岑巩县土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室内,袁治敏和妻子姚敏正将一罐罐封装好的蜂蜜整齐地摆放在桌面。
“这是我们近期收的五倍子蜂蜜,属于中药蜜种,口味甘甜,有淡淡的中药香气。”袁治敏拿出一罐展示着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合作社生产的蜂蜜供不应求。如今,夫妻俩的日子过得如蜜一般。
袁治敏(右)与姚敏(左)通过线上直播销售蜂蜜。
艰难困苦勇前行
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难以想象,在这幸福生活的背后,他们却尝尽了许多苦头。
多年前,初中毕业的袁治敏为了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不得已外出务工。凭借着吃苦耐劳的性子,袁治敏在外一干就是近十年。年,他带着这笔务工的积蓄回到家乡,与相爱的姚敏结婚了。
随着新生活的到来,夫妇二人也开始创业,建立了养猪场,收入十分可观。年,袁志敏申请入了党,积极投入村支“两委”工作,从村委会副主任到主任一干就是6年。妻子姚敏也在年申请入了党。
眼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可是养猪事业却遭遇失败,多年的积蓄几乎被一扫而空。后来,夫妻俩通过种植烤烟又攒得一笔钱。谁知,在年,袁治敏却因脑干出血,引起左半身瘫痪,被鉴定为二级残疾。
袁治敏查看蜂盘。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是躺在床上度过的,简直是度日如年。”回想起这一幕,袁治敏的声音带着哽咽,“为了治病,家里的积蓄又花光了,甚至还向亲戚朋友借了钱,家里全靠妻子艰难地维持着。”
那段时间里,姚敏每天都悉心照顾着丈夫,常常宽慰他:“我就是你的手、你的脚,我们之间哪分什么彼此。”妻子的不离不弃让袁治敏备受感动,打起精神准备另谋出路。“即使在那个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也从未想过逃避。”袁治敏坚定地说。
寻求产业谋发展
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依靠政府帮扶政策,夫妻俩向亲友借了一笔钱,发展肉羊养殖。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幼崽存活率低,后来养殖技术得到提升,效益也越来越好,养殖数量最多时达到了多只。
年,袁治敏在姚敏的精心照料下慢慢康复,终于能勉强依靠拐杖独立行走。他不忍看到妻子一人如此辛苦,便帮衬着一起放羊。一次,有几只羊一直未归,袁治敏便上山寻找。好不容易找着后,却在回家的途中不慎摔倒在沟中。
“人起不来,电话又没信号,我想着这次完了,肯定没命了。”袁治敏的眼睛微微湿润,“幸好妻子找了过来,一路气喘吁吁地把我背回了家。”经过这次的经历,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换个产业发展。
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强度低,是一项适合残疾人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岑巩县残联立足县域自然禀赋和残疾人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产业,提高残疾人增收。在得到县政府和残联的支持和鼓励下,袁治敏在年正式开展养蜂产业。
袁治敏(右)与姚敏(左)到山上查看中蜂酿蜜情况。
谈起自己的养蜂历程,袁治敏满脸的笑意:“年7月8日,在县残联的组织带动下,我来到遵义的中蜂繁殖基地参加养蜂培训。培训结束后,我买了5箱中蜂,县残联扶持了10箱,总共15箱。”
年底,袁治敏养殖的中蜂已发展到36箱,收获了90多斤蜂蜜,卖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袁治敏喜笑颜开,之后又多次参加各地组织的各类养蜂培训,并扩大了养殖规模,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蜂王”,当地有关部门还帮助他在主要养殖点修建了无障碍通道。
带动乡亲共致富
乡亲们看到袁治敏的养蜂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纷纷向他请教,而他也知不无言。“培训回来后,我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技能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想要发展养蜂产业的乡亲们。如果有不清楚的,我也会想办法了解后给出答复。”袁治敏说。
年4月,袁治敏带着几位残疾人成立了贵州省岑巩县土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蜜遇思州”商标。合作社现有残疾成员30余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了周边4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在第13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袁治敏带去的蜂蜜作为岑巩县代表产品之一进行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博览会让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帮助我进一步扩大了养蜂规模,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说到这里,袁治敏的眼中流露出自信的光芒。
收割的新鲜蜂蜜。
如今,袁治敏常常早出晚归,开车到各个养殖点查看并指导农户养殖,一个月的路程有近公里。在袁治敏眼里,他认为自己就像一只小小的蜜蜂,即使脆弱渺小,但却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动力支撑着他前行。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我认为,只要认准目标并为之努力,不管阻力多大,都一定能抵达终点。”袁治敏说,“我们一定要拼出残疾人的自信,活出残疾人的尊严。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光莉
编辑 李卓檬
编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