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理专栏勇于面对死亡在生活中践行生死
TUhjnbcbe - 2025/3/8 18:51:00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作者⊙裴完花

(华人心学智慧咨询师培训课学员)

现代医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保障,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医学可以解决一切身心问题,尤其是人的生死大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该如何与亲人谈生死这个话题呢?

在学习陈复教授开设的「生死学与心理学」这门课期间,医院查出了肿瘤,在咨询了多位医学专家的意见后,最后也没确定这个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先生他们弟兄几个意见又不一致,有主张手术的,有主张不手术的,但是在刚开始知道检查结果时,没有一个人和他们的老父亲说他的真实病情,害怕老人心里承受不住。医生的建议是,如果想弄清楚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就只能手术了,但是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和他原来就有的其他疾病,又感觉真的不适合手术,所以大家很为难。有一天,医院探望老人,试探着和老人谈手术这个话题,他说:「我不想手术,对我的创伤太大,去年做的手术就伤了我的元气了,感觉到现在也没恢复过来,我很清楚,假如做手术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有可能就一直躺床上了,也没有生活质量,还会连累你们所有人。最终所有人都不认得我,最终你们所有人都累到疲惫不堪。」我和先生在一旁听着,感觉非常难过,但又必须面对这件事。「人生四刻,生老病死。」最后我们选择听从老人的意见。

有人说,不惧怕死亡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老人所表现出来的的确是不恐惧、不回避死亡。人文关怀应提倡对最亲、最挚爱的人说出实话,让他和你一起探讨人生中最为沉重、也最为伟大的话题——死亡。「生老病死」这四件事都与医学有关,然而医学只能解决肉身的病痛,却没办法解决人该以怎样的心理来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而这本该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却因为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低落,使得人们通常只能糊里糊涂的活着,又糊里糊涂的死去。

作者近照

婆婆去世已有十六年,当初是因突发脑干出血导致的昏迷不醒,到医院做了CT后,医生说出血的位置不好,出血量也多,无法做开颅手术,病人现在只有呼吸和心跳,但实际上已经脑死亡了,医生建议我们回家准备后事。但一大家子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求着医生再想想办法,于是医生只好为婆婆进行气管切开术,下了尿管,又下了鼻饲管,就这样每隔五个小时喂一次食;听见喉咙有痰的声音,就赶紧吸痰;每隔两个小时为婆婆翻身拍背;尿袋满了赶紧放尿;每天晚上为婆婆擦浴……医院伺候了二个多月,回到家又伺候了三个多月。临近那年的腊月,婆婆安静的走了,走时输液管、鼻饲管和尿管帮她拔了,但气管那儿还开着口,因为婆婆已经去世,害怕医生过来缝合时,心里面有忌讳,所以就没有叫医生,也没有缝合,只简单地用纱布把那儿盖住了,但内心总感觉有点对不起婆婆,临走都没有把最后的伤口缝合好,没有给老人保持最后的尊严。送走婆婆,一大家子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脸上就写满了一个字——累。

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有它的局限,我们作为亲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老人保持尊严。然而,无论医学如何发达,都不能永续生命,无论年纪长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都不能阻止生命走向终点。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去面对生命,面对亲人的死亡?前几天,回老家去探望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进到院子,就看到腿脚不灵便的母亲在给她的菜园子浇水,见我进来,她停下手中的活计,坐了下来,和我侃侃而谈。她的声音和思维都很清晰,脸上洋溢着喜悦,跟我聊了很多菜园子的故事。父亲走后她就一直一个人住在这个老院子里,不愿住在任何一个子女的家。吃中午饭时,母亲说:「医院住院,不过你给我买了那么多的治疗高血压的药,我只是吃药,医院输液,不像医院输两次液,还美其名曰说是给身体补充能量呢,我也就唯一的那一次脑梗死住院输过液。」她还跟我说:「你四医院看病人了,你四嫂她姐是个晚期癌症病人,做了手术,假如我以后会得什么癌症的话,医院住院了,我年龄都这么大了,活到这个岁数已经心满意足了,就不去受那个罪了,你们去陪侍我受罪,医院里又扎针又插管子的更受罪。生老病死,每个人反正都是要死的,我就走舒服点。」

母亲说的很轻松。一位一辈子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当自己快要面临不能讨价还价的死亡时,她以很坦然的态度在面对。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人如何面对死亡,一定程度上说明着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过完这一生。我也希望大家,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够在死亡议题上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我们每个人除了追求活着的生活品质外,对即将濒临死亡的人更应该寄予一份关心,因为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在「朝向死亡」,只是我们都予以漠视罢了。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我们面对挚爱亲人的死亡时,如果能给予他们一份最完整的关怀,不也是尽了我们的一份心力,尽了我们的一份孝吗?更进一步思考,我们也不妨试着问自己,如何才可以「死而无憾?」这就需要探问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人生暮年,我们也可以安然自主地选择死亡的方式,因为我们如果能在活着的时候就勇于面对一切生命问题,那么我相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也能含笑离去。

作者简介

裴完花

裴完花,山西晋城人,医务工作者,华人心学智慧咨询师培训课学员。

图片来源

知行书院提供

编辑

张辰

从心学义理到现代整合从传统到当代从东亚到欧美从生命教育到心理咨询在观念与实务探索中展示生命完整性呈现新世纪最精湛的心学

海峡两岸心学研究院

顾问:刘莞

主编:王学安

副主编:张辰邵明朱浩邹祥曲龙龙

刘倩孔戴戴

专栏:刘莞张辰王岳周学儒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专栏勇于面对死亡在生活中践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