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大营镇一个叫杨庄的村子里,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英雄路”,这条路直通一户人家的高门楼前,门梁上还用烫金瓷砖铸成了四个大字—“英雄之家”。
不难猜出,这户人家居住的是一位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功臣,不过他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作杨长群。
之所以杨长群的名号不为人知,是因为这位英雄实在过于低调,甚至于在他的身上,人们看不出来任何“英雄气概”。他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桑汉子。
但只要打开杨长群的档案我们就能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民,却有着相当显赫的履历。他曾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战功一次,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而这些称号,无一不昭告着人们杨长群的英雄身份。
其实,杨长群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他的荣誉,正是在越南战场上获得的。他最亮眼的表现,就是在部队的危急关头用一颗手雷炸掉了越军的一个营指挥部,还炸死了敌军一名大尉营长。
而凭借着这番不可思议的“神操作”,杨长群不仅将部队从危机之中解救了出来,而且还一战成名,最终从越南战场“载誉而归”。
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人们是非常崇尚英雄的。所以杨长群在退伍回乡以后,他受到了家乡领导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时建起来的“英雄路”和“英雄之家”,便是当地政府予以他的特殊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特殊奖励外,尉氏县领导还让他随便挑选单位,人事部门也打包票为他“大开后门”。
那么,既然有着如此待遇,杨长群为何会变成一副农民形象?当初领导让他随便挑单位,他到底又是如何做的选择?
本期文章,笔者将为大家介绍英雄杨长群,回顾他的“英雄之路”。
杨长群出生于年,他的父母都是世代耕桑的农民,当时适逢我国最困难的时期,加上杨长群姊妹众多,所以杨家光景很是不好。
幸好在父母的努力下,杨家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杨长群也得以茁壮成长了起来。但由于家境太过贫寒,杨长群没有读过一天书,他很小就开始帮衬家中,不过这也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
到了年,20岁的杨长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不久后,他就被编入54军师团9连服役,并被分配到了火箭班训练,执行射手训练任务。
短短一年以后,南疆烽火燃起,我国正式决定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很快,乙种师的师也接到了作战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扩充为甲种师,奔赴东线战场参战。
当时甲乙编制的不足已经暴露了出来,乙种师并非全训师,且多是新兵,可以说打起仗来很是吃亏。不过鉴于中央军委“快打快收”的意图,收到命令的乙种师根本来不及训练队伍,只能抽调一部分“表现优秀”的新兵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甲种师的要求。
而当时在训练任务中表现相当不错的杨长群,就这样被选中,成为了奔赴边疆的新兵一员。后来在上级的指示下,杨长群被任命为9连火箭班的副射手,并在54军军长韩怀智的带领下奔赴越南,开始接受真枪实弹的历练。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4军是出了名的“野”,不仅战士野,军长韩怀智更是“野”得不行,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所以在韩怀智的带领下,54军几乎成为了越南人的噩梦,各种出其不意的战术都令越军头疼不已,特别是其出神入化的穿插,越军更是苦不堪言。
而在屡战屡胜的战争进程和不断任务执行中,杨长群很快就成长了起来,同时他也奠定了相当充足的信心,坚信自己能够跟随这支英雄部队建立功勋。
到了年3月中旬,对越自卫反击战基本进入了尾声,不论是西线战场还是东线战场,解放军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基本达到了我国出兵的目的。
3月10日,杨长群所在的9连奉命进行最后的清剿工作,以此来为大部队后撤扫清道路。当天上午,杨长群就和班长袁仁贵两人负责开道,领着连队朝着预定作战地点进发。
由于刚刚连续下过几天小雨,小路变得泥泞不堪,部队走得异常艰辛。当时连负责侦查探路的杨长群二人都几乎寸步难行,他们身后带着重武器的大部队,就更不用说走得多难受了。因此,杨袁二人很快就和大部队拉开了一段距离。
当时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部队缺乏向导,杨长群和袁仁贵只能通过指北针来判断方向。在指北针的指引下,部队需要穿过一片水田,但这片开阔水田引起了班长袁仁贵的警觉。
袁仁贵明白,一旦在水田中遭到了敌人的伏击,那么队伍将很难找到掩体,基本上会成为敌军的活靶子。而且就算冲过水田,也很可能会撞到敌军的枪口上,届时照样是条死路。
所以,趁着大部队还没到,袁仁贵便带着杨长群先行进入了水田,准备尽快穿过水田查看情况。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袁仁贵在穿越水田时保持了极高的警惕,他举目远望,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水田对岸的山头上
。突然,袁仁贵看到山头一块石头后边有个越南士兵正在探头探脑,看样子是在侦查大部队的动向。于是,袁仁贵果断将枪口瞄准了那个敌军,随着一声枪响,那名敌军应声倒地,顿时消失在了石头后面。
袁仁贵见状,便兴奋地跑过去一探究竟,杨长群也赶紧跟了过去。越过水田后,袁仁贵纵身一跃跳上了那名越军栖身的石头,想要看看自己的战果,然而,还没等他站稳,迎面而来的就是一排密集的子弹,瞬间他的身上就被打出了数条血注。
这时杨长群还没来得及登上石头,子弹就如同飞蝗般砸到了石头上,一时间土石飞溅,吓得他赶紧顺势躲在石头背侧的死角里,不敢乱动一下。
要知道杨长群入伍不过才一年,就算随军来到了越南战场,他也没有真正经历过多少战斗。而此时此刻,死亡离他是如此接近,这于他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阵枪响过后,袁仁贵已经倒在了石头上,壮烈牺牲了。眼见班长牺牲,杨长群怒火中烧,想要为班长报仇。但他却不敢乱动一下,他明白,冲动无异于送死,他需要等待时机。
正好这时大部队到了,敌军的火力被吸引了过去,杨长群暂时脱离了危险。只不过,开阔的水田一览无余,没有半点掩体,9连的百余名官兵完全暴露在了敌人的视野下,他们也开始面临死亡的威胁。
好在连长金钟亮经验足够丰富,面对如此恶劣的情况,他保持了足够的冷静,一边让战士们寻找掩护,一边组织队伍展开抵抗,企图通过集中火力交替掩护,冲出这片死亡地带。
但狡猾的敌人岂会让解放军轻松通过,霎时无数子弹呼啸着朝9连战士扑去,不少战士都中弹倒地。
这时,脱身于敌人火力范围外的杨长群开始镇定下来,透过石缝,他发现石头对面不远处有一个山洞,敌人就藏身于这个山洞中。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了杨长群的脑海中,他想要用手榴弹炸掉这个山洞,以此来掩护战友。
于是,杨长群掏出了腰间的两颗手榴弹,找好了山洞所在的方向和距离,看准时机便朝着山洞扔去。只不过,杨长群终究是缺乏战场经验,在刚拉开手榴弹引信的瞬间,他便将其丢了出去,结果两颗手榴弹都被越军扔了回来。
幸好手榴弹被扔到石头上弹了出去,爆炸后并没有使杨长群受伤,而这些都被在对岸指挥队伍的金钟亮连长看在了眼里。
没有达成目的,杨长群很是失望懊悔,因为此时的他既没有枪支,也没了手榴弹,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杨长群突然急中生智,他伸手将牺牲在石头上的班长的遗体拖了下来,然后从他腰间取出了一枚手雷。看到这枚手雷,金钟亮心里一喜,但他也清楚这是最后的希望了。
为了避免杨长群再犯同样的错误,金钟亮赶紧朝着杨长群大喊:“你慢点扔!”杨长群当然明白成败在此一举,所以,他在战友们的注视下冷静拉开了引信,然后紧紧握着滋滋冒烟的手雷,停顿片刻后,他才将手雷朝着山洞扔去。
随着一声轰隆巨响,山洞里的密切枪声立刻就停止了,这时,9连战士们如饿虎扑食一般就朝着山洞冲去。不一会儿功夫,战士们就集中火力对山洞进行了打击,并将洞内的残敌尽数歼灭。
在之后清点战场的过程中,人们才发现那个山洞原来不仅是敌人的一个伏击点,同时还是越军的一个营指挥所。而被我军击毙的指挥人员中,有7名都是被杨长群丢出的那枚手雷炸死的,其中还包括了一个大尉营长。
杨长群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冒死扔出的手雷,竟然会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效果。这颗手雷,不仅为班长报了仇,还拯救了整个9连,更是将自己推到了“英雄”这份荣誉的面前。
根据当时中央军委制定的立功受奖条例:“击毙或俘获一名越军大尉者,即为战斗英雄。”要知道,杨长群击毙的不仅仅有一名越军大尉,还有其他几名低衔军官,这份战功完全超过了上级给出的奖励标准。
因此,杨长群的事迹一经上报以后,广州军区当即授予了他二级战斗英雄的荣誉,还给他记了一等战功。之后事迹传到中央,杨长群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一时间享誉无数。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而杨长群的英雄事迹,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