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镇六号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以东两公里,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年5月,通辽市蒙古族学校副校长刘太平接过上一任书记手中的接力棒,来到了六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凭借着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韧劲儿,刘太平真正的将扶贫工作做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初见刘太平,儒雅随和、气质彬彬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浸染杏坛三十载,初次接触扶贫工作,也曾令刘太平感到茫然。“刚来村里的时候,对扶贫工作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我是搞教育的,确实是感觉到束手无措。”刘太平说。
对扶贫工作的初印象,使刘太平深深地体会到了扶贫工作的不易。但他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那就是频繁的入户走访,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使自己快速地融入到第一书记的角色里。
他说,“我们应该正确引导,让贫困户面对贫穷积极向上,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帮扶他们脱贫致富。”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刘太平回归教师本色,把扶贫当作一堂课。但这次他不再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和循循善诱的引导,真正从根源上改变贫困户的思想。
今年已经67岁的贫困户王海林可以说是刘太平的“忘年交”,来到王海林家中,还没等进门就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因患骨髓空洞症,王海林无法长时间坐立,大部分时间都是卧床。可当刘太平前来做客时,他总要挣扎起身,与刘太平拉拉家常,说说最近发生的事。
王海林多才多艺且健谈,会唱评剧、京剧,会拉二胡,会给初次到访的记者看他年轻时的照片,播放手机里自己唱的歌曲。他说,“精准扶贫工作确实是做到位了,今后的生活也不用担忧。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再加上刘书记对我们的帮助,有如‘良药’一般让我重获新生,因此更应该乐观快乐的面对每一天。”王海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从王海林家离开,刘太平径直来到了贫困户罗少发家中。他也是刘太平最惦记的贫困户之一。
年,罗少发因脑干出血后遗症导致半身不遂,被认定为二级残疾,常年吃药治疗。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口人,在他生病后家里失去了劳动力。
得知罗少发家的困境后,刘太平协调出资1万元为他家建猪舍、购买3只仔猪和饲料,帮助他发展生猪养殖,来减轻家中负担。
进门坐定,刘太平与罗少发妻子陈国香商议,“今年的生猪价格极好,是养猪的好年头。”夫妻俩计划再购买几只小猪崽以扩大养殖规模。
“国家政策好,刘书记也好。以后生活也有希望了,对脱贫也有信心了!”罗少发的妻子陈国香说。
跟随着刘太平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幼儿园建设工地内,目前主体建设已经完工。他兴冲冲地向记者介绍,这座幼儿园建成后,能够让村里和附近村子的孩子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还能解决家长务工导致孩子无人照顾的问题。看到即将完工的幼儿园,他喜上眉梢。
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让刘太平更加注重对教育扶贫方面的投入。
自驻村以来,他向包联单位通辽市教育局协调万元资金为治安镇建立了一所幼儿园,面积达平方米,可容纳近百名幼儿。又花费10万元购买教学设备。
六号村文化活动匮乏,他又协调16.8万元帮扶村里建成平方米的村民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不仅如此,刘太平还为治安镇学区中心小学配备63台计算机,价值元,为治安镇学区中心小学、治安蒙小联系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去市实验小学和市蒙古族学校听课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受益学生达名。
面对群众,刘太平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真正的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在他的带领下,治安镇六号村干部团结一致,群众信心满满,全村干群上下一心,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着。
务实的作风也令其他村干部发自内心的对他产生敬佩之情,以至于丝毫不吝赞美之语。“刘书记这个人任劳任怨,诚心诚意为老百姓做事,为贫困户做事,从来不说一句苦,一句累。我们在刘书记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共同奔小康。”六号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强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用来形容刘太平再合适不过了。
面对以后的驻村工作,刘太平还有很多想法。他认为,很多帮扶政策村民和贫困户都享受到了,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只有产生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脱贫。
“接下来要重点做扶志方面的宣传教育。我想把当地的教育跟通辽的教育对接起来,做一个教育品质的提升,使当地的教育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使教育资源在当地开花。”刘太平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
图文:杨悦
编辑:胡杨
审核:李文静
终审:于洪峰
王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