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点击原文,发现世界的美好
年
9月,成医院/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正式挂牌成立,活用中医经典理论,它为中医摘掉“慢郎中”的旧帽子——
中医经典病房:活用经典,专攻重症
本报记者徐婧
廖乐山的家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急性脑出血后陷入植物人的廖乐山有一天能够苏醒并站起来,而这一奇迹就发生在成医院中医经典病房。
在全国名中医陈绍宏教授的带领下,该经典病房于年5月开始筹建,9月正式成立,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它正在创造更多“医学奇迹”。
摘掉“慢郎中”的旧帽子
专攻急、危、重、难症
中医经典病房,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要求设立的,“需要设立不少于30张床位的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中医治疗室(不少于30平方米),选取3-5个病种作为主攻方向”。顾名思义,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指导,应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科室。
陈绍宏想起了十一年前他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与美国专家们展开的一场关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学术讨论。当时,他向美国专家们展示了一组中医方案救治脑出血的病例数据。
“基底节出血75ml,临床痊愈”,美国专家没有人抬头;
“小脑出血29.3ml,临床痊愈”,美国专家们开始窃窃私语;
“脑干出血10.88ml,临床痊愈”,当他展示出最后一组数据,全场的美国专家们都张大了嘴,表示出不可思议。毕竟,在急性脑出血中,脑干出血相比于其他部位出血更为凶险,出血量超过10ml病死率就是%。
回想这次学术讨论,陈绍宏增添了更多信心。他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难症方面极具优势,如今中医经典病房的创建正可以为中医摘掉“慢郎中”的旧帽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为了彻底摘掉这顶帽子,在众多危急重症、疑难病种中,陈绍宏与他的团队选择了最难啃的三块“骨头”:即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肺纤维化、冠心病。
以中风病为例,陈绍宏和他的团队秉承着“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理念,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开创了单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先河。
团队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中、重型急性脑出血的患者,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病死率降低了25.76%,且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苦学经典,活用经典
传承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全科纯中医治疗率达到87.5%,三个主攻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它用数据打消了质疑者的疑虑。
它是怎么做到的?“学经典,用经典”,科室的医生们异口同声地给出了答案。
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想学好中医,就必须重视经典。在他看来,经典不仅要读,而且需要反复读,更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体会才能明白。
因此,科室始终强调《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的指导作用。全科室工作人员,不论年资、不论医护,都要参与学习中医经典。“科室从建立以来,时常组织医生背诵《伤寒论》《温病条辨》,再由陈老师进行讲解。就是要带动团队每个人扎实地学习经典、把握经典,达到读书明理、临症求真的目的。”中医经典病房负责人助理张宏说。
对于培养学生,陈绍宏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认为学习经典不是死记硬背,传承必须理论联系实践。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及时的探讨,充分利用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