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
收看本周人物《小鑫:父之遗爱》
本周二,30岁医院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做完肾脏移植手术已经三周时间,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的她,终于可以开始新生活。
小鑫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以后,尤其是拔了尿管以后,就感觉自己能尿尿了,真的挺激动的,因为我已经五六年没有尿了。
因为在年被查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能痛快喝上一大杯水对小鑫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求。而每个月两三千元的透析费用,更是给这个三四线城市里的普通家庭压上了一个沉重的担子。
小鑫
我爸我妈他们都没有固定工作,都是打零工,然后我弟弟他又上学,家里还有一个奶奶,条件不是特别好。
肾脏移植,这是小鑫能恢复健康的唯一途径,但手术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有些遥不可及,小鑫只能每周骑着电动车去做两三次透析。
小鑫妈妈
她爸那会儿也是身体不好,她爸说不管怎么着,我们得把女儿病治好,说想把他的肾摘一个给女儿。
为孩子拼尽全力,这是为人父母的人之常情,但遗憾的是,父亲与小鑫的配型并不匹配,而靠着透析维持生命的小鑫并不知道,捐献器官这个念头,并没有在父亲的脑海中就此断绝。
因为女儿想要移植健康的肾脏,只能寄希望于陌生人的器官捐献,那自己也就应该做出对等的回报,这或许是小鑫爸爸最单纯的想法。但家人们都没想到,需要他们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刻,会来得这么快。
小鑫
他去厕所也不知道干什么去了,然后我弟弟还问了他一句,说爸你没事吧?他说没事,然后再一看就好像有点儿抽搐,医院打电话,结果就脑干出血了。
年,小鑫的父亲在家中突发脑干出血,最终没能抢救回来,而在父亲弥留之际,小鑫的表哥随口提了一句,是不是可以做器官捐献,还能救更多的人?他们医院的器官捐赠协调员,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跟器官捐赠有了最直接的接触。
刘源
医院器官捐赠协调员
他们很痛苦,但是他们该努力的也都努力了,他们就想让她爸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东西,对他们来讲可能也是一种思念和寄托吧。医院病房里见的面,把咱们国家有关流程还有一些*策法规,包括他们享有的一些权利,给他们做一个交代。
在协调员的讲解中,小鑫和家人听到了一个词——优先权,也就是器官捐献者的家属需要器官移植时,在匹配度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享有优先权。但在那时,这个优先权并没有引起小鑫和妈妈太多注意,因为随着父亲去世,家里的生活越发艰难了。
刘源
医院器官捐赠协调员
其实我们接触这么多亲人生离死别的,可能我们跟他说捐献,他们同意了,这人离去这个家庭怎么办?他们会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器官移植享受优先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可能对绝大部分捐赠家庭来讲是用不到的。那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价值怎么体现,我们希望国家能制定出一个相关*策或者相关的标准。
年,也就是父亲去世两年后,通过爱心捐款,小鑫终于筹到了肾脏移植手术的费用,她再次找到刘源,提出了肾脏移植的申请。她知道,只有自己拿回健康的身体,才能帮妈妈一起扛起这个家。
小鑫
我只是跟刘源哥哥说了一下,然后移植都是他在帮我费心地去做一些工作。我是去年10月份把我的化验结果给他发过去,今年3月份给我回的话。
刘源
医院器官捐赠协调员
病历资料上传到卫健委的系统分配工作系统里边,根据地域、年龄、等待时间、良性恶性疾病、成人儿童,还有个计算公式,排出一个分配顺序。
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小鑫就等到了配型成功的肾源,她知道,这已经是父亲能给自己和这个家的最后的一份守护了,以后的生活里,自己要代替父亲来为这个家挡风遮雨。
小鑫
有时候也想,没有我爸不会有今天的我。这也是他最后的,能留给我们的东西了。希望爸爸捐赠的那些器官受赠者,都能好好活着。
岩松点评
可能很多人把这个真实的故事理解成好人有好报,这样一种简单的道德善良评判。然而实质上,却是制度在想办法保障好人真的有好报,“优先权”就是这样的一种保障。但愿这个温暖的故事也能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让更多人知道,有这种好人有好报的制度保障存在,也因此有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器官捐赠的队列之中。
视频制作: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