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每到这时,家长老师就会发现孩子手上、脚上还有嘴巴里会长水疱,这就是常见的手足口病症状。手足口病是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常“攻击”5岁以下的宝宝,会引起发热、皮疹等,严重可致死亡!
今年全国手足口病呈现隔年高发的特点,国家卫健委预测年手足口病的强度将高于去年。
一、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虽然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有可能会迅速发展为危重病例,出现昏迷、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
二、这些症状要注意!
1.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部分病例无发热。
2.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
3.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
4.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5.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三、传播途径要注意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四、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五、哪些人群易感染?
要提醒家长的是,年龄越小的宝宝,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概率就会越高,特别是3岁以下。
1.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2.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
3.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更高。
六、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治疗或隔离时注意哪些事项?
1.健康监护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体颤抖抽搐等,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医院就诊。
2居家消*
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剂消*1-2次。
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3.做好隔离
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七、日常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很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3.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4.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5.经常清洁和消*(含氯消*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6.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7.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八、有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目前并没有任何抗病*或者增强宝宝免疫力的药物,可以一劳永逸地消灭掉宝宝手足口病。
1.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71型(EV71)的单价疫苗,当地有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建议具体咨询当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已知对EV71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患者不得接种。具体可咨询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手足口病,通常家长只要在日常给宝宝做好护理就好了。
但家长要学会如何识别重症病例,一旦觉得有重症病例的可能,就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