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在聚会中提过器官捐献意愿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太快了2月17日晚上,陈航在家吃完饭,坐了10分钟,和妻子陈女士说,“半身有点麻,头晕。”陈女士回忆说,“我先让他躺下休息,休息了一会儿,我问他感觉有没有好点?老陈说,还是老样子。我当时就意识到,老陈可能发生了脑梗。我马上拨打了急救车,直接送到浙大二院。”老陈本身比较胖,有高血压,这段时间因为疫情一直待在家里,走动比较少,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经过全力抢救,陈航还是没有再醒过来。浙大二院脑重症医学科胡颖红主任介绍,患者在出现“脑干出血”后转入了脑重症医学科,入科时已深昏迷,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经全力抢救,病情无好转。经过临床评估,以及脑电图和脑血流检测确认,患者已判定为脑死亡。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全家悲痛不已。母亲俞女士2个月前刚失去丈夫,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陈女士原本还憧憬着两人退休后的生活,突然中年丧夫;儿子小陈才刚上大一,还来不及用第一份工资为父亲买个礼物……陈航年轻时照片陈女士想起来,老陈有一次和朋友聚餐时提到过器官捐献,于是萌生了捐献眼角膜的想法,“我们朋友大多数人都很理解,他也是支持的,只是没想到这个时间来得太快了。”2
母亲决定捐献多个器官让儿子的生命延续下去当陈女士把这个想法告诉婆婆时,开明的俞女士不仅一口答应,还提出把有用的器官都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她说,“我老头子和儿子走的时间就差了两个月,我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就遭受了第二次的打击,我当时相当痛苦的。后来我媳妇跟我商量捐献角膜,我一点没有思考就答应了。没多长时间,我想要让我儿子生命延续下去,要多捐献一点。我思想也比较简单,就是想让我儿子生命延续下去,我看到别人活在那里,我也很欣慰的。”俞女士回忆,老伴儿住院5个月,两个儿子每晚轮流陪护,医生护士、病人护工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孝顺的儿子。陈航生年轻时照片“我儿子不愧是一个称职的儿子、称职的丈夫和称职的父亲。他虽然不知道捐献器官的事,但我相信他肯定会同意的。”她哽咽着说,“如果下辈子有缘,再做我的儿子。”儿子小陈今年才上大一,家里长辈接连离去,他的第一个感受是:害怕。“我还没有学会什么,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有点不知所措,很害怕。”在他眼里,父亲是个很可靠、能力很强的男人,认识很多朋友,跑到哪里都吃得开,对朋友家人都很好。但父亲再也无法见证儿子也成为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男人。小陈说,他百分百支持捐献器官的决定,“如果是我,我也愿意做同样的事。”3
多台移植手术同时展开四位重症患者获得新生3月7日下午,陈航家人郑重地在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捐献一心一肺两肾和一对眼角膜。手术前,他们和老陈做了最后的道别,哭得泣不成声。家人和陈航做最后的道别经过新冠病*核酸检测,供体和受体均为阴性,浙大二院开启了这场生命接力。下午4点,陈航被推进手术室,医护人员摘除器官前后都为他深深鞠了一躬。随后,4台器官移植同时展开。医护人员鞠躬董爱强心脏移植团队为一位37岁男性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这是一位37岁的男性,10多年心脏病史,目前严重心衰,病入膏肓。药物治疗已到尽头,如不移植,生存日子屈指可数。王伟林肝移植团队中为一名47多岁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移植;肾脏受体分别是一位48岁和68岁的尿*症患者,肾功能衰竭,以血透维持生命,手术由肖家全肾移植团队操刀。陈航,
感谢你来过,
感谢你留下,
大爱永留人间!
一路走好!致敬!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王意菁、朱俊俊)、杭州日报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贺风玲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