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最常由心搏骤停、血管重症、中*(如一氧化碳中*或药物过量)或头外伤等损害引起。虽然许多患者都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死亡,但复苏技术和人工生命支持的改进提高了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最新的复苏指南强调,ROSC后系统化管理对促进存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并要求对CPR后昏迷患者频繁或持续监测神经功能。其临床意义在于避免对苏醒无望的患者采取过度的治疗。同时,不应对有机会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患者过早地撤除治疗。因此,评估CPR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是目前复苏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题,寻找早期准确的评估手段对CPR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心搏骤停后,及早识别出神经系统结局不良风险最高患者的技术有所提高,但能可靠预测良好结局(包括完整记忆和独立性)的指标还比较落后。
01临床评估详尽的病史有助于判断病因及预后,包括:①起病时间及速度、前驱症状,②疾病及用药史,③复苏时间及脑缺血时间,但这些因素对于判断脑功能预后都不充分可靠。
02评估时机目标温度管理(targettemperaturemanagement,TTM)已成为CPR患者ROSC后常规性治疗措施。然而,TTM及镇静肌松药物的应用对心脏骤停后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的多项监测手段存在影响,TTM本身及维持低温所需镇静肌松药物均会导致预测指标差于实际情况。临床判断神经功能预后,必须排除低温及镇静肌松药物的影响。国外CPR指南建议心脏骤停后3~5d开始系统的神经功能预后评估。03不良预后的临床指标04神经系统检查可靠的神经系统查体是心脏骤停(CA)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基石,应做到尽可能准确全面。目前最具预后评估价值的查体包括对疼痛的运动反应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运动反应评估(GCS-M)(表2)、脑干反射和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心脏骤停后早期,可靠的预后判断指标是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在内的所有脑干反射消失,提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梗死或出血)和(或)脑疝形成(还需结合其他检查诊断证实)。
?如排除镇静剂等影响后GCS-M≥5分,常提示预后良好,且不必要联合其他监测指标。
?CA后72hGCS-M≤2分预测不良预后的FPR高达24%,必须联合其他预后判断指标。
05神经电生理监测心脏骤停后出现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常提示预后不良,但仍有部分表现为非癫痫性肌阵挛或无抽搐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预后良好。这类患者中,癫痫持续状态常于TTM复温后出现(心脏骤停后超过40h),其中预后不良者,出现时间较早。背景EEG可有效判断神经功能预后。心脏骤停后24h“重度异常EEG”与不良预后相关,包括:爆发-抑制(抑制周期50%)、抑制背景下的全面性周期性放电、广泛背景抑制(10μV)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提示N20双侧皮层反应缺失可预测神经功能不良预后。06神经影像学头颅CT还可观察到脑组织水肿表现,其为不良预后的非特异性征象。早期(24~48h)头颅CT灰质/白质比例(gray-whitematterratio,GWR)下降被证实与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相关。头颅MRI可进一步评价CA后缺血性脑损伤程度。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量化指标(ADC)适用于早期缺血性改变的评估,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被证实在早期亚急性期有效(24h至2周)。头颅MRI对检查条件要求较高,且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国外指南多推荐于CA后5~7d实施。07生物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β蛋白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CA后昏迷患者脑损伤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大量研究均已证实预后不良者NSE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者,但是,NSE对CA后昏迷预后精确的判断阈值仍无法确定。不论TTM目标温度为36℃或33℃,高水平NSE、S-β均与不良预后相关。08多种指标联合评估为避免由于采用单一预后判断指标而导致的预测不准确,多种模式联合的评估方法被应用于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价,多种指标联合可增加对预后判断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