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本文由帛石心理的段锦矿老师撰写,发表在《百科知识》年第04B期上,分享给大家。
年10月27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显示,抗抑郁药氟伏沙明在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和需要护理的时间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如果后续有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持,氟伏沙明很有可能变成新的“抗新冠肺炎神药”。
抗抑郁药能治疗新冠肺炎,这真的有科学依据吗?的确,关于抗抑郁药如何治疗新冠肺炎的原理目前还众说纷纭,但有研究者谈道:“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新冠肺炎并不是天方夜谭,以前就有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治疗RNA病*相关疾病的研究。”有理论认为,氟伏沙明可以抑制新冠病*的S1R蛋白,从而实现抗炎效果。
事实上,研究者早已发现,抗抑郁药会影响人的精神及心理状况,而这又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抗抑郁药有助于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是有科学依据的。
什么是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心理神经免疫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神经免疫学于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艾德博士命名,主要研究免疫系统如何和大脑、神经系统交互作用以影响健康。
艾德提出,心理神经免疫学是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也有研究者认为,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压力、心理失调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美国神经免疫学教授基思·凯利提出,人类已经进入心理神经免疫的时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的使命是描述心身之间的关系,力图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心身的联系,并运用这些知识预防、治疗疾病。
身与心的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是自主行使功能的独立系统,直到现在,医院的科室设置仍然保持着神经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和精神科的不同区分。
另一方面,人类自古以来就注意到了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重要影响,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帝内经》就指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惧伤肾。在现代医学临床工作中,心身结合的治疗理念也屡显奇效。
年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医院心理医学科骆艳丽医生讲述了一位患有甲亢的患者。该患者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当她母亲住到她家里时,由于母女关系冲突不断,这些症状会明显加重,后来母亲住进养老院后,病人甲亢症状及甲状腺功能就会变得相对正常。心理科医生与内分泌科医生一起为患者提供平行治疗,使用药物改善焦虑情绪和睡眠,用心理治疗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对甲亢的影响。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范青医生也曾谈到一位抑郁症患者,该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之前采用胰岛素治疗,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疗效。后来因抑郁症住院,经过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时,患者的血糖也控制住了。像上面这样明显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疾病,还有很多,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神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疼痛、肿瘤、神经性呕吐等等。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多阶段才能最终生成的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现代医学认为,癌症的发生与个体生物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癌症患者都有长期的情绪异常,而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认为心理行为因素与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情绪因素导致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机制。异常情绪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与治疗。
目前,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联系十分紧密,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随着近年来神经科学和免疫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力图从分子水平上来阐述它们相互间的关联。
三个系统如何相互影响免疫系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内分泌激素可以导致免疫反应减弱或增强,大多数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雄激素、前列腺素等,都属于免疫抑制类内分泌激素,具体表现为抑制吞噬功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减少抗体生成等。
神经系统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例如中枢神经的损伤会影响免疫功能,前者主要包括下丘脑、边缘前脑结构、大脑皮层和脑干。再如,神经递质通过突触联系,调节钙离子通道和第二信使的信号开闭,进而对免疫细胞发挥作用,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调节免疫效应。这解释了上文中的甲亢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针对心理和情绪的治疗后,这些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也得到了改善。显然,这些研究不但对于临床医学、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年英国的C.MurryParkes博士公布了一项关于鳏夫寿命的研究,他们发现鳏夫的死亡率高得惊人——常常在女方去世后6个月内相继去世,他们认为这是心理应激损害了人的免疫系统所造成的。澳大利亚的RogerBaitrop对26名男女丧偶者进行过一项简单的血液实验,丧偶6周以后免疫细胞的反应性下降了,这表明严重的心理应激会使免疫功能的异常达到明显的水平。
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的调节途径包括: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调节物、神经活性物质和内分泌激素,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不仅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其它系统的功能;神经细胞上存在免疫调节物的受体,如IL-2受体分布于海马、小脑、下丘脑和大脑皮质;淋巴细胞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免疫监视作用。
另一方面,内分泌系统也影响到神经系统和情绪。在一些有抑郁、焦虑和其他精神困扰的患者身上,医生常常会发现他们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产生诸如出汗、心悸、减重、焦虑等症状;而过少则会引起身体疲劳、增重、行动迟缓、抑郁、无法集中精神以及记忆问题等。通过治疗甲状腺,医生们发现患者的情绪、记忆以及认知能力改善了。
用“心”提高免疫力年12月2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和俄勒冈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证明,冥想练习在不激活炎症信号的情况下增强了免疫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名平均年龄40岁的男性和女性志愿者,参加了田纳西州一个科学研究所进行的高阶8天冥想静修。在冥想结束三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解*和细胞周期调节途径被下调。冥想后中性粒细胞相对比例升高,同时伴随干扰素(IFN)途径活性升高。他们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上调和下调的基因与冥想显著相关。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免疫反应直接相关的个基因(包括68个与干扰素信号相关的基因)被上调。众所周知,干扰素信号途径通过触发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复杂调节系统来防御病原体和疾病,在免疫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为理解冥想的治病功能提供了分子基础,并表明冥想作为一种行为干预的非药理学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免疫反应,从而治疗各种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的疾病。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系统观点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在进行抑郁症诊断时,往往会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甲状腺疾病。另外,许多身体疾病的治疗也开始综合考虑情绪的影响,例如在针对慢性疼痛、肠易激惹综合征、咽喉异物感等疾病的治疗中,许多医生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
除了疾病治疗外,本文所阐述的系统观对于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普遍高学习压力、高工作压力的现实环境下,我们需要更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