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10年,415例,他们是桂林的骄傲
TUhjnbcbe - 2022/11/28 20:42:00

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遗体器官捐献者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群体,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却用一种令人钦佩的方式,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种突破传统思想的勇敢行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感谢和铭记。

年到年,是桂林器官捐献走过的10年。日前,记者从桂林市红十字会等部门了解到一组数据,展示了桂林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情况。

全市累计完成例器官捐献

桂林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始于年。当年6月,临桂茶洞乡的梁六三因病医治无效,家人代他作出将肝脏等器官捐出的决定,成为我市器官捐献第一人。这也是广西第一例人体器官捐献。

此后,感人的故事接二连三发生。

年4月,阳朔女孩何玥不幸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5个月后,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同年11月17日,何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永远定格在11岁,她的家人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位患重病的患者。何玥的生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延续。她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她获得了年度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

在桂林,何玥的事迹家喻户晓,许多人被她深深感动。何玥交出的爱心“接力棒”也在她的家乡阳朔金宝乡里传递,在她之后,金宝乡又有6人成功捐献了自己的器官。金宝乡也成为全市捐献器官最多的地区。

年5月2日,一场激动人心的“爱心接力”在桂林、北京两地上演。21岁的叶劲因脑肿瘤晚期进入脑死亡状态,在原解放*医院,他的家人同意捐出他的心脏等多个器官。医院,患有心脏病的12岁男孩小包生命垂危,亟待心脏移植挽救生命。当天,多方人员与时间赛跑,为延续叶劲的“爱心”争分夺秒。用时4个多小时,跨越多公里,叶劲的心脏成功送达。移植手术成功,叶劲的“爱心”让小包重获新生。

年3月15日,桂林市公安局临桂分局的工勤人员张毅突患自发性脑干出血,经全力抢救无效,初步判定处于脑死亡状态。生前,张毅反复向家人表示,如果自己去世了,就捐献器官,帮助别人延续生命。家人强忍悲痛,遵从他生前意愿,作出了自愿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生命的决定。同年4月,张毅捐献出的1个肝脏、2个肾脏成功挽救了3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张毅生前护佑一方百姓,死后大爱无疆延续多人生命,心系人民的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桂林市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完成例个器官捐献,其中肾脏个、肝脏个、心脏88个、肺脏24个。

肾脏捐献数占器官捐献总数的六成以上

中国人民解放*联勤医院器官获取组织主任陈怀周介绍,肾脏捐献数量最多,占器官捐献总数的六成以上,原因是肾脏基本按对捐献的,数量也相对多一些。此外,在各类器官移植手术中,肾脏移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早开展的。“这项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加上尿*症的患者基数大,对肾脏的需求也相对更大。相比之下,心、肺的捐献要求更高,心、肺的移植难度也更大。”

据他介绍,当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等脑部疾病的患者达到或接近达到脑死亡状态,失去救治希望时,患者的主管医生会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并征求家属是否有器官捐献的意愿。若患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且家属有意向,医生就会对患者及器官状态等进行评估。如果达到捐献要求,且患者父母、配偶及成年子女均同意捐献,家属即可在红十字会的见证下签署器官捐献的法律文书。

“同时,我们也会把患者转移到专门的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器官功能维护、治疗及脑死亡判定。”陈怀周说,患者被判定为脑死亡后,医院就会将相关的器官信息录入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中。他表示,器官的需求情况同样也会录在另一个系统中,两个系统中的信息会互相匹配,地域越近、病情越重的,会优先匹配。

“这十年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更加规范了,器官分配是有监管、可追溯的,器官捐献更加公平公正,也更有利于救助。”他告诉记者,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后,其中也有器官捐献的相关条文,器官捐献有了法律支撑。

不计其数的桂林人因获赠器官重生

十年间,从桂林捐出的一千多个器官,给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在桂林,也有不计其数的人因为获捐器官得到新生。

年,当时20多岁的杨铭(化名)医院检查,没想到却被诊断为肾衰竭。看到诊断结果的他一时难以接受,又前往了南宁、长沙等城市看病,但还是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回到桂林后,他选择了血透的治疗方法,每周都要透析两次。“透析对身体的损害很大,透析一年多之后,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常常感到没力气,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看到这样的情况,家人决定给他转院,他也进行了肾移植配型登记。杨铭回忆,年的某个下午,他被告知有了合适的肾源,可以进行移植手术。如今,手术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他的身体恢复得不错,生活、工作逐步回归正轨,还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在杨铭看来,自己的确非常幸运。“从我做配型登记到进行手术,只等待了几个月,现在的生活品质比起手术前已经大大提高,非常感谢捐献者,他们给很多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上个月底,市民医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一年半前,他被查出患上了尿*症,透析了两三个月之后,医院做了配型。“透析是一件很遭罪的事,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因为每周都要透析,我的活动空间也受到很大限制。”由于尿*症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他很希望能做移植手术。

等待了一年多之后,他终于收到了可以进行移植手术的消息。随着手术的顺利完成,张先生目前正在逐渐康复中。“接到手术通知时特别激动,觉得好像‘重生’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现在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相信我的生活也会重新回到生病前的样子,器官捐献者太伟大了。”

上千市民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10年,415例,他们是桂林的骄傲